2025年2月25日,册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张合胤、韦腾荣、李先凤等到丫他板万村开展丫面戏的指导、培训工作。
丫面 , 亦称“哑面”,是一个关于丫面传说故事内容的传统戏剧表演,仅流传于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寨,常在当地布依族丧葬绕棺仪式中演出。
“丫面”是布依语(Yah myians)的音译名,“丫”指女子,“面”指眼瞎、看不见。“丫面”直译为“瞎眼的女子”或“害羞蒙脸的女子”。在“丫面”戏中,而是讲女子做了见不得人的害羞事。布依族丫面戏剧的历史极具久远,其产生源于板万村一个古老的传说: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,一穷苦何姓后生,从小给当地李财主家当长工,因与李财主家女儿日久生情,并私奔到山洞隐居。后来,李财主病故,祭奠之日,何姓后生见其大小老姨都抬着猪、鸡等前去祭奠,而自家由于深居大山洞穴,清贫度日,没有祭奠物品,觉得无脸见人,犯难中全家选择了蒙着面前去吊丧。途中,有一叫花子尾随其后前往,并不时挑逗何家姑娘。到了财主家后,由于没什么东西祭奠亡灵,为表孝敬,一家人忙于舂碓、推磨及绕棺等。祭奠结束,一家人就急忙赶回到山洞。后来,在当地的丧葬仪式中,就一直流传着这个传说故事的丫面戏剧表演。
“丫面”表演,包括请“先人”、绕棺、送“先人”三个过程,始终没有一句台词语言,全用肢体动作表达交流。人物包括引导者、夫妇、兄妹、阿鲁(叫花)等 6 个角色。引导者不戴面具,走最前面敲锣引导。夫妇、兄妹、阿鲁等五个角色戴面具,扮“先人”身份。何家吊丧途中,遇阿鲁跟随。接着是绕棺、舂碓和推磨。表演中阿鲁多次搂抱妹妹,多次被打散。结束后,表演者脱下戏服,烧掉面具,送走“先人”神灵,驱邪除魔。
丫面戏展现了生动的初民生活图景:穴居生活、树叶棕服、简单的农耕劳作、直接的异性追求、对神灵的崇拜、对祖先的敬仰和对长辈的孝顺等,传递出丰富的古代人类生产生活信息,其艺术形态古老而珍贵。
2015 年 1 月,布依族丫面被列入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归属传统戏剧类别。
主办:册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: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者楼街道拥军路43号
网站标识码:5223270006 黔ICP备19011386号